您现在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打捞鲜活的赣南乡村发展故事 |
《水车简史》聚焦赣南乡村的振兴发展,是一部兼具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现实主义作品。作家以其深刻的积淀和强烈的生命自觉,通过书写扶贫背景下一系列人物,在城乡互融视野中寻找乡村的未来,在追溯历史沧桑中唤醒古老的文化记忆,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守望精神文明,建构起一个想象的乡村文化共同体。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之中,要想为读者提供一份鲜活的乡村文本,需要真实性作为支撑。作者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,身兼驻村干部角色,却选择以观察者的姿态对乡村发展过程进行叙述,作为一个在场的不在场者审视多面立体的乡村世界,展现出一种创作的自觉。 从城里来的张雅书记和大城市返乡的张琴是小说中书写的主要对象。嘉欣的妈妈离开了家,张雅就成为了她和妹妹们的“妈妈”,自己有孕在身也坚守岗位;张雅为贫困的乡民谋取应有的利益,回到城市也密切关注村里的动态,正因如此,她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。乡民们都念着张雅的好,对她的能力表示认同。而对于张琴来说,这个小村子既是男朋友李勇的家乡,也是她即将扎根成长的地方,张琴跟着张雅学习如何进行扶贫工作,需要时也能独当一面,日渐成长为乡村扶贫事业的见证者和建造者。 当地乡民形象,在小说中非常鲜明。作者直面现实、正视现实,将叙事置身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场域中,力求还原乡村的本来面目。红军家属木匠在张雅的请求下对水车进行了修复,并依靠手工进行创收;由于老伴身体不好,“戏精”不再到处漂泊,安心回到家里照顾老伴;嘉欣的爷爷也变得不再执拗,他丢掉了心爱的猎枪,开始了新的生活;在小店烧钱的“墨镜”还是一如既往“心怀鬼胎”,想要靠种茶油来套领政府补贴,但终被识破…… 返乡工作者是小说中颇为独特的群体。他们有能力有思想,在乡村这片小天地之中迸发出自己的大能量。返乡女青年大单,不仅通过直播去展示乡村的生活方式,也关注乡村里的人;研究生毕业回县里油茶公司工作的李勇,用自身所学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…… 文学是人学,人是小说叙事的核心,对人的描写更能反映出整体的现实。作者将笔触伸向扶贫干部、当地乡民、返乡工作者等对象,凸显了时代语境下个体的生命价值,体现了宏大叙事中对人的观照和尊重。这些不同社会背景和身份属性的个体形象,被注入了真实的生活底色,共同汇入乡村振兴叙事中,既记录了乡村振兴的复杂过程,丰富了乡村叙事的可能性,又展现出赣南革命老区小村的真实状况,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。 城乡之间互动和融合发展的模式,成了扶贫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新的社会语境中,乡村世界不再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状态之中。一方面,外来者入乡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,不管是驻村的扶贫干部还是返乡的工作者,他们的出现就预示着乡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。另一方面,乡村在城市现代性经验和技术的加持下走向脱贫致富,由此发展成为城乡命运共同体。 在城乡互融发展过程中,水车作为一个符号贯穿其中,连接着城市与乡村,传统与现代,过去与未来。水车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对水车和油茶林的泼墨,蕴含着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。原本破败不堪的水车在现代性经验中复活,基于传统方式管理的油茶林在现代钢铁水车中重生,化身为产品“1934”继续生存,这是对苏区岁月的纪念,也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,同时,体现着写作者实现传统文明的重塑和探寻人类生命本质的创作野望。 现实主义文学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利器。范剑鸣用朴素详实的语言描写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,赣南土地上的这个乡村世界也早已成为他精神的栖息之所,他在赣南乡村世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,在乡村振兴叙事中完成了他的美学表达。小说由嘉欣找妈妈的故事开始,以寻亲未果结束,作者写下这本书也算是寻亲的一种延续。这似乎也暗示着,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美好蓝图还需继续践行,重建乡村秩序、守住乡村文化精神的艰巨任务还需努力完成。 乡村,不仅是振兴发展的目的地,还是人们坚守的文化阵地、精神的栖息地。对于范剑鸣来说,他似乎天生地亲近乡村,亲近自然,亲近人。他试图探寻乡村世界的未来,也试图建构起一个想象的乡村文化共同体,在乡村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守住精神文明。 |
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