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
   您现在的位置 : 首 页 > 图书详情
  · 小  说  · 辞  典  · 期  刊   · 诗歌散文  · 报告文学  · 纪实文学与外国文学  · 文艺理论与文学评论
  ·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 · 传记文学 · 文化艺术 · 教育读本
中外应对危机100例

作者:刘上洋 主编      图书类别: 教育读本       出版日期: 2012-03-01      页数: 暂无数据
ISBN号:978-7-5500-0234-0      定价: 29       浏览次数:5746


  ·作者简介
  ·目录

    政治篇

    政治危机是政治上生死成败的关头,关系到社会安危、国家存亡、民族兴衰。古往今来,伴随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斗争,政治危机不时浮现。发展政治学认为,政治危机是指政治体系或政权由于内外原因出现重大挫折,从而危及其生存的状态,表现为政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,政治体制、社会秩序受到威胁,推行政策遇到很大困难,严重时还可能演化为政治暴乱,引发政治革命,从而造成颠覆性后果。判断危机是应对危机的前提。美国知名危机治理专家史蒂文·芬克认为:“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,认识到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,也必须为之作准备。”虽然政治危机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,但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不可预测之外,许多危机发生之前都有迹可寻,如经济发展长期受阻、民众生活十分困苦、掌权者颟顸无能、遭受极端困境等。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危机爆发之前一般经历了足够长时间的酝酿,反映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如果能够“管中窥豹”、“一叶知秋”,从一些小变化中发现端倪,完全可以预知危机。应对政治危机,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心,更需要高超的艺术。只有具备了深邃的洞察力、敏锐的预测力和通观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,才能在纷繁复杂、扑朔迷离的时局中看清方向,找到转危为安、反败为胜的对策。如果迟疑不决、犹豫徘徊,错失良机,最终会被危机所吞噬。培根说过:“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。”政治危机是不幸的事,但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。纵观古今中外,民族的兴旺、国家的富强,无不“受益于”各种危机。没有持续四年的“南北战争”,就没有美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崛起;没有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大革命,就没有法兰西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巨大进步。古人云:祸兮福之所倚。如果应对处理政治危机得当,完全可以化危为机,转危为安,犹如凤凰涅槃实现华丽转身,迈向社会进步的崭新通途。


    “‘三藩’久握重兵,蓄谋已久,今撤也反,不撤也反,与其晚撤,不如早撤。”说这话的人是清康熙皇帝,其时,他刚刚二十岁。四年前,他设计铲除了大臣鳌拜。如果说鳌拜是睡在他身边的一只猛虎,那么,以吴三桂为首的“三藩”即是埋在帝国后院的几颗“定时炸弹”,不解决“三藩”问题,不但国家的统一无从谈起,而且有可能养虎遗患,使“三藩”坐大,甚至让历史“翻盘”。康熙决意要拔掉这些炸弹的引信,他的目光透过紫禁城的城墙,投向了遥远的南方,而那里,吴三桂的手也早已摸向了腰中的剑……
    削平“三藩”
    康熙从容拔掉帝国后院的引信

    康熙初年,清廷为稳定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形势,命吴三桂、尚可喜、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、广东、福建,并称三藩。此后,三藩各拥重兵,割据一方。他们对朝廷阳奉阴违,尤其是吴三桂更是积极招兵买马,暗中备战。这样,清廷与三藩的矛盾日益严重。康熙帝亲政后,立即将处理三藩当做朝廷的三件大事之一,写成条幅悬于宫柱上,决意待机撤藩。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尚可喜年老多病,将藩事交于其子尚之信,而尚之信残忍好杀,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要挟,便上书康熙请求撤藩,自己告老回乡,由子尚之信袭爵驻镇。康熙认为这是撤藩的好时机,当即应允。吴三桂、耿精忠得知此讯,非常不安。为试探朝廷的撤藩决心,他们分别提出撤藩请求。清廷多数大臣担心撤藩会引起时局动乱,主张勿撤。康熙认为,吴三桂等蓄谋已久,撤亦反,不撤亦反,不如先发制人。毅然下令撤藩。并命大臣分赴云南、广东、福建,办理撤藩事宜。吴三桂接到撤藩诏书,不禁大怒,决心举兵谋反。十一月二十一日,吴三桂杀死拒绝从叛的云南巡抚吴国治,悍然反叛。

 
  评论

姓 名:
 书评标题:
 书评内容:
 
书 评 Book Review
书评 | 真诚的审视与严苛的省思——读《侯健飞自选集》
书评 | 寄情山水 述怀人生
书评 | 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——评杨端志先生主编《汉语词汇通史》
传承红色血脉,赓续红色基因 ——“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系列丛书”素描
《百花洲》45周年专栏:李春林《〈百花洲〉往事》
词史探幽 语汇析微——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端志
书评 |《花事》如风来又走
评论 | 在传承、创新与互动中前行——由《微型小说选刊》新年首期看当下微型小说创作
主编有话说 | 张越:你还在看《微型小说选刊》吗?
书评 | 文学史书写的“质感”与“温度”——评李洪华《江西当代文学史》
每次创作都是陌生又熟悉的行走——长篇小说《乡缙》创作谈
书评 | 解码非遗中国——王芸散文集《纸上万物浮现如初》简评
在和解中走出尘埃
乔治·桑的浪漫与哀愁
打捞鲜活的赣南乡村发展故事
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